以前人們一般都是捧著一本書在看,現在人們都是捧著一部手機在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就像一個百寶袋,有著各式各樣的東西和海量的資源,而隨著圖書Ios APP的開發,掌上看書更是方便多了。
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出版社不甘落后,紛紛成立數字部門,開發數字產品,其中推Ios App圖書成為眾多傳統出版社轉型的試金石。
從前年開始,時代華語出版社、外研社、中華書局等出版社紛紛推出單本圖書的App,各個出版社App的發展策略也不盡相同,例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開發了敦煌、華師少兒以及中國風三大App系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數字閱讀部主任孫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敦煌和中國風兩大系列主要面對海外市場,因為海外市場的付費習慣比較成熟,且敦煌和中國風元素在國外特別受歡迎,而華師少兒則主要針對國內市場,因為少兒圖書是國內圖書App中比較受歡迎的類型。外研社則開發了閱讀類、視頻類和考試類圖書App,閱讀類主打大家名作,到目前為止其已開發了150多個產品應用。接力出版社則是推出了富媒體數字童書App,目前已有“瓢蟲”和“森林”兩款App。
隨著數字閱讀的興起,國內的圖書App市場儼然已是一片“紅?!?,在這場數字閱讀的紛爭中,幾路兵馬互相廝殺。其中有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平臺旗下的圖書App,這類圖書App打的是“海量資源”戰術,去年初,京東商城首期上線時,其電子圖書數量就已達到8萬種,圖書來自200多家供應商,到去年底京東上線的正版電子書刊超過30萬種;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已經有5萬多種,而且每天有200-300種圖書上市。除了資源優勢外,這類圖書App里銷售的書籍價格往往很低,京東電子書10元以下產品銷售占比達93%,為了爭奪客戶資源,京東和當當更是頻繁推出零元電子書,通過百貨的銷售來彌補電子書上的虧損。
另外,多看、豆瓣也紛紛推出圖書App來瓜分數字閱讀的細分市場,例如豆瓣閱讀打出“兩個小時可讀完的短作品”的特色牌,多看書城則是瞄準精品圖書領域。憑借著精準的定位以及個性化的服務,這類圖書App也已經在數字閱讀領域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