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傳統的經營方式為主、信息化程度低
我國目前對現代物流的認識還是比較膚淺的,絕大多數的把物流管理看作是物品的運輸、倉庫、配送、流通加工等各個環節各自獨立的管理活動。從觀念上還停留在傳統的物流的觀念上,物流供需雙方往往都關注價格而忽視“供應鏈”所能帶來的總成本降低的優勢,許多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極低,仍普遍采用電話、傳真等傳統設備開展業務,從而使企業反應遲緩、效率低下。少數一些物流企業雖然已經開始了信息化建設,但其使用的相當一部分國產物流管理軟件仍停留在“電算化”的層次,業務信息與財務信息不能實現集成和實時控制,無法從根本上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效率。
2.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后
盡管我國已出現了一些專業化物流企業,但物流服務水平和效率還比較低。尤其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另外,物流企業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缺乏必要的服務規范和內部管理規程,經營管理粗放,很難提供規范化的物流服務。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條件與經濟以及物流產業的發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我國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總體規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儲運設施較少,發展水平較低;各種物流設施及裝備的技術水平和設施結構不盡合理,設施和裝備的標準化程度較低,不能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設施的效率。